[Day16] CNI - Flannel 封包傳輸原理 - VXLAN分析

本文同步刊登於 hwchiu.com - CNI - Flannel - VXLAN分析

2020 IT邦幫忙鐵人賽 Kubernetes 原理分析系列文章

有興趣的讀者歡迎到我的網站 https://hwchiu.com 閱讀其他技術文章,有任何錯誤或是討論歡迎直接留言或寄信討論

前言

前面兩篇文章探討了 flannel 的相關事項,包括了

  1. 如何安裝 flannel,其安裝過程中到底執行了什麼步驟以及如何透過 daemonset 來確保設定檔案的一致與自動化安裝
  2. flannel 如何去分配 IP 地址,目前透過官方安裝文件安裝的 flannel 都會透過 kubernetes API 去取得由 kubernetes controller manager 裡面 node IPAM 所自行分配的網段,並且將該資訊寫成檔案放到本機上面 /run/flannel/subnet.ev 上。 最後 FlannelCNI 執行的時候會讀取該資訊並且再次呼叫 host-local CNI IPAM 來處理該網段的 IP分配問題,最終產生一個可用的 IP 地址給 Pod 使用。

本篇文章作為 flannel 的最後一個章節,想要跟大家來分享基於 VXLAN 設定的 flannel 本體是怎麼運作的,到底是如何讓不同節點內運行 Pod 可以互相溝通的。

環境建置

為了搭建一個擁有三個節點的 kubernetes cluster,我認為直接使用 kubernetes-dind-cluster 是個滿不錯的選擇,可以快速搭建環境,又有多節點。

或是也可以土法煉鋼繼續使用 kubeadm 的方式創建多節點的 kubernetes cluster, 這部分並沒有特別規定,總之能搭建起來即可。

此外相關的版本資訊方面

  • kubernetes version:v1.15.4
  • flannel: 使用官方安裝 Yaml + 上一點修改 因為 Vagrant 預設的環境會有兩張網卡,其中第一張是沒有辦法換 IP 的,會導致整個 flannel 運作出問題,所以要修改該 yamlflanneld 運行的時候加上一個參數,範例如下,請記得根據平臺修改對應的 daemonset
          - name: kube-flannel                                                                                                                                                           [363/9057]
          image: quay.io/coreos/flannel:v0.11.0-amd64
          command:
          - /opt/bin/flanneld
          args:
          - --ip-masq
          - --kube-subnet-mgr
          - --iface
          - eth1
    
  • kubeadm 安裝過程使用的參數 --pod-network-cidr=10.244.0.0/16

Why Network

探討 flannel 的運作原理之前,我們需要先思考一件事情,到底 flannel 要解決什麼問題,或是說 kubernetes cluster 預設沒有 CNI 的情況下,可能會有什麼樣的網路問題需要仰賴 CNI 來處理。

Before CNI

CNI 安裝到 kubernetes cluster 前,我們可以先假想一個環境,假如今天 kubernetes cluster 上的每個節點都有自己的 IP 地址,且彼此互通。 現在要開始運行多個 Pod 於各個節點上,這時候有幾個事情要考慮

  1. 這些 PodIP 到底怎麼來,是跟本來的網路架構用相同網段? 還是重新再分配一個私有網段?
  2. 不同節點上面的 Pod 如果彼此要可以透過網路互相溝通,要怎麼封包傳輸才會通?

這兩個問題沒有標準解答,隨者應用場景其答案也都不同,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 CNI 的解決方案的原因之一,因為網路的世界太大太廣,沒有辦法一言而諭找到一個通解。

不同的使用場景,對於網路的要求也不同,有的講求能通就好,有的講求要低延遲,有的希望有各式各樣的輔助功能,所以對於 CNI 的選擇,很多時候反而要先問,自己的需求是什麼,再來挑選適合的 CNI 解決方案。

上述的問題如下圖,這時候 CNI 都還沒有涉入,要思考的就是 IP 到底網段哪來,以及如何溝通

IP 分配

IP 分配問題的話,有些情況會希望所有的 Pod 跟外面的節點與現存服務使用相同的網段,有些情況則覺得沒有關係,分配一些私有網段即可。

舉一個範例,如果今天系統中已經運行了大量的服務,這時候希望導入 kubernetes 作為部署工具,但是基於現實考量,譬如測試,容器化等因素,並不是所有的服務都可以一次就直上 kubernetes。 同時本來的系統架構中,會有類似防火牆等安全機制,會根據 來源IP/目的IP 進行一些檢查與過濾,這種情況下,使用者可能就會希望 kubernetes 內的 pod 可以跟本來環境中的網路使用相同網段的 IP 甚至是使用 dhcp 等方式來獲取 IP

但是對於部分的使用者來說,其實不太需要在乎這一塊議題,主要是在意的點只有 能不能方便存取, kubernetes service 能不能滿足需求,你裡面的 Pod 到底是什麼 IP 很多時候根本不重要。

如果是公有雲的解決方案,有些也會希望能夠同網段,這樣可以跟公有雲其他的資源進行整合,不論是 IP的發放,防火牆的設定等都希望能夠只用公有雲一套規則滿足全部。

這部分我之前有一篇文章在介紹 Azure - AKS是怎麼實現其 CNI 來達到上述需求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再額外閱讀。

Overlay Network

網路串連的方法百百種,每種方法都有其價值以及使用場景,這次要來討論的則是 VXLAN,這個 flannel 預設的網路實現方式。

以下圖為一個基本範例,根據前篇文章我們知道每個節點都會分配到不同網段,這個案例中分別是

  1. 10.244.0.0/24
  2. 10.244.1.0/24
  3. 10.244.2.0/24

所以這三個節點所創造的 Pod 都會基於上述所描述的網段

# kubectl get pods -o wide
NAME                             READY   STATUS    RESTARTS   AGE     IP           NODE        NOMINATED NODE   READINESS GATES
k8s-udpserver-6576555bcb-4dc77   1/1     Running   0          2m11s   10.244.0.3   k8s-dev     <none>           <none>
k8s-udpserver-6576555bcb-4wl9n   1/1     Running   0          2m11s   10.244.1.8   k8s-dev-1   <none>           <none>
k8s-udpserver-6576555bcb-7rvnj   1/1     Running   0          24h     10.244.2.2   k8s-dev-2   <none>           <none>
k8s-udpserver-6576555bcb-949wp   1/1     Running   0          2m11s   10.244.2.4   k8s-dev-2   <none>           <none>
k8s-udpserver-6576555bcb-9mwcv   1/1     Running   0          2m11s   10.244.0.5   k8s-dev     <none>           <none>
k8s-udpserver-6576555bcb-b7nbx   1/1     Running   0          2m11s   10.244.2.6   k8s-dev-2   <none>           <none>
k8s-udpserver-6576555bcb-bt94h   1/1     Running   0          2m11s   10.244.2.5   k8s-dev-2   <none>           <none>
k8s-udpserver-6576555bcb-c9v9w   1/1     Running   0          24h     10.244.1.4   k8s-dev-1   <none>           <none>
k8s-udpserver-6576555bcb-d6lqp   1/1     Running   0          2m11s   10.244.2.3   k8s-dev-2   <none>           <none>
k8s-udpserver-6576555bcb-dhmw9   1/1     Running   0          2m11s   10.244.1.5   k8s-dev-1   <none>           <none>
k8s-udpserver-6576555bcb-jlc45   1/1     Running   0          2m11s   10.244.1.6   k8s-dev-1   <none>           <none>
k8s-udpserver-6576555bcb-nwfbl   1/1     Running   0          24h     10.244.0.2   k8s-dev     <none>           <none>
k8s-udpserver-6576555bcb-rtrq9   1/1     Running   0          2m11s   10.244.2.7   k8s-dev-2   <none>           <none>
k8s-udpserver-6576555bcb-v9cwz   1/1     Running   0          2m11s   10.244.0.4   k8s-dev     <none>           <none>
k8s-udpserver-6576555bcb-xwdbv   1/1     Running   0          2m11s   10.244.1.7   k8s-dev-1   <none>           <none>

這個情況下,我們希望讓 10.244.0.0/24 網段可以與 10.244.1.0/24 網段溝通,這時候 flannel 會怎麼做。

先假設一個情境, 10.244.0.5 想要與 10.244.2.7 溝通,由於牽扯到跨網段的問題,所以會有 gateway 的涉入,更麻煩的是這些網段都是私有網段,一旦封包從該節點出去後,要怎麼確保外面的所有網路架構都知道該如何轉送這些封包?

舉例來說,假設 10.244.0.5 的封包很順利的從節點出去了,接下來整個外網的網路要怎麼知道原來目的 10.244.2.7 是屬於 172.17.8.103 這台機器上的? 只要外部網路裡面有一個環節不通,整個封包就送不到 172.17.8.103,就沒有辦法送進去到 Pod,更不要提假如今天外部網路已經有一個一模一樣的 IP 或是網段,是不是會造成 IP 衝突的問題,導致網路存取出問題?

此外這些外部的網路機器交換機大部分 kubernetes cluster 也不會去操控去管理,所以就會變成根本沒有一條合適的路由規則來轉發封包。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決定使用基於 overlay network 的技術 VXLAN 來解決這個問題。

Overlay Network

overlay 顧名思義就是基於原先 underlay network 上在疊一層封包,flannel 採用的是基於 VXLAN 的封包協定來實現 overlay network

一個簡單的概念,VXLAN 會在本來的傳輸封包上再重新開放疊加 Layer 2/3/4 總共三層全新的封包,我們先定義最原始傳輸的目標叫做 Original Packet, 而新疊加的則叫做 Outer Packet

所以上述的封包傳輸 10.244.0.5 -> 10.244.2.7 為範例

10.244.0.5 -> 10.244.2.7 傳輸的封包就是所謂的 original packet。 因為 10.244.0.5 位於機器 172.17.8.10110.244.2.7 位於機器 172.17.8.103。 因此會再額外包一層 172.17.8.101172.17.8.103 的傳輸的封包就是所謂的 outer packet

下面來看一下 VXLAN 的封包格式 該圖截取自Configuration Guide - VXLAN

所以其實基於 VXLAN 傳輸的封包再網路上傳送的時候,其內部其實會有兩層傳送的資料,一層是透過 underlay 搞定的,也就是 outer packet,而另外一層則是真正要傳送的,也就是 original packet

搭配上圖的格式圖可以發現, VXLAN 本身也會額外再 OriginalOuter 中間塞一個 VXLAN Header 去標注一些相關功能,其中的 VNI 是做到類似 VLAN 相同的效果,相同 VNI 的兩端點才有能力溝通。 眼尖的人會發現上述 Outer Packet 裡面有 UDP Packet 裡面有一個 DestPort(VXLAN) Port,這就意味者其實收端(172.17.8.103)會有一個網路程式聽在該 Port上面去幫忙處理這些封包。 當該程式看到這些封包後,會將這些的外皮剝掉然後看到最裡面的 Original Packet,最後幫忙轉發。

流程

重新整理一下整個流程,如何透過 VXLAN 來解決 10.244.0.5 -> 10.244.2.7 的傳輸問題

  1. 10.244.0.5 往 10.244.2.7 發送封包
  2. 這些封包再離開節點之前會先被本地上的 VXLAN 應用程式處理,首先加上 VXLAN Header
  3. 接者填補 UDP Header
  4. 接者根據某些方式知道 10.244.2.7 位於 172.17.8.103,所以補上一個 IP Header,其中將來源設定成本機172.17.8.101,目的設定成 172.17.8.103
  5. 封包送出去
  6. 外面的所有機器都是看到 172.17.8.101 -> 172.17.8.103 (這個傳輸本來就應該要可以運作,不然 kubernetes cluster 沒辦法建立)
  7. 當封包到達 172.17.8.103 收到封包後,一路拆解最後被 VXLAN 應用程式收到封包,並且看到裡面是 10.244.0.5 往 10.244.2.7 送的封包,於是將該封包往下轉發
  8. 最後 10.244.2.7 就可以順利地收到 10.244.0.5 的封包。

上面的流程看似簡單合理,但是其中隱藏些許問題

  1. VXLAN 的應用程式是什麼
  2. 上述的應用程式怎麼知道 10.244.2.7 位於 172.17.8.103,反之亦然,目標端的要知到 10.244.0.5 位於 172.17.8.101

實作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上述的兩個問題是怎麼處理的,先說結論

Linux Kernel + flannel pod + Kubernetes API server 一起合力完成上述的所有流程。

先來看一個有趣的東西,仔細再看一次每個 node 上面的 annotation,會發現一些有趣的東西

$ kubectl get node k8s-dev -o=json | jq -r .metadata.annotations
{
  "flannel.alpha.coreos.com/backend-data": "{\"VtepMAC\":\"0a:72:64:c9:50:f4\"}",
  "flannel.alpha.coreos.com/backend-type": "vxlan",
  "flannel.alpha.coreos.com/kube-subnet-manager": "true",
  "flannel.alpha.coreos.com/public-ip": "172.17.8.101",
  "kubeadm.alpha.kubernetes.io/cri-socket": "/var/run/dockershim.sock",
  "node.alpha.kubernetes.io/ttl": "0",
  "volumes.kubernetes.io/controller-managed-attach-detach": "true"
}

$ kubectl get node k8s-dev -o=json | jq -r .spec
{
  "podCIDR": "10.244.0.0/24"
}
  1. backend-type: vxlan, 代表其用到的類型
  2. backend-data: 有 VtepMac, 還有一些 MAC Address
  3. public-ip: "172.17.8.101"
  4. podCIDR: "10.244.0.0/24"

是不是只要把(3)跟(4)的資訊給合併起來,就完全解決上述的問題(2)? 這其實也反應到為什麼最上面的環境建置的時候,要透別加入 --iface eth1 的參數到 flannel 的環境中,因為需要讓 flannel 知道真正的對外 IP 是使用哪張網卡,他才有辦法擷取到相關的 IP 並且寫入到 Node 之中。

由於這些資訊是每個節點都要知道每個節點的,所以其實 flanneld 本身有實作 List/Watch Node 相關的流程,一旦 Node 本身的資訊有更動,就會去抓取這些資訊來更新當前節點的知識

如果還記得前兩天的文章,是否還記得 Flannel 創建的 RBAC 裡面會特別允許 Node List/Watch ,目的就是為了這個。

所以現在的流程是

  1. flannel pod 會知道本地端用的各種資訊,譬如 subnetpublicIP,接者把這些資訊都會打到 Node 裡面
  2. 所有節點的 flannel pod 都會去監聽相關事件,聽取到之後就會將該資訊存放在本地端的記憶體內,知道每個網段對應的節點資訊。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最後幾個步驟,這幾個步驟就不會描述太多,細節比較複雜,稍微帶過相關的資訊,知道所有的資訊在哪邊即可。

首先上述提到 Linux Kernel 現在都有支援 VXLAN 的實作,這意味我們可以透過 Kernel 內建的功能來幫忙處理

  1. VXLAN 的應用程式
  2. VXLAN 封包的封裝與解封裝

我們先來觀察到底實際上系統被加料了什麼來處理這些資訊

$ ip -d addr show dev flannel.1
5: flannel.1: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450 qdisc noqueue state UNKNOWN group default
    link/ether 0a:72:64:c9:50:f4 brd ff:ff:ff:ff:ff:ff promiscuity 0
    vxlan id 1 local 172.17.8.101 dev eth1 srcport 0 0 dstport 8472 nolearning ttl inherit ageing 300 udpcsum noudp6zerocsumtx noudp6zerocsumrx numtxqueues 1 numrxqueues 1 gso_max_size 65536 gso_max_segs 65535
    inet 10.244.0.0/32 scope global flannel.1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inet6 fe80::872:64ff:fec9:50f4/64 scope link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透過 ip link 指令可以看到系統上被創建了一個新的網卡,這個網卡有一些資訊很重要

  1. flannel.1 這個 .1 是有意思的,代表其 VNI 是 1
  2. vxlan id 1 (該介面是屬於特殊型態 VXLAN)
  3. nolearning (本身不會主動去學習該怎麼轉送,代表要有人教)
  4. local 172.17.8.101 dev: 對應到本地的對外介面
  5. 10.244.0.0/32: flannel.1 的 IP 地址,這意味所有送到 10.244.0.0 的封包都會送到給 flannel.1 處理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會怎麼轉送

$ route -n | grep flannel
10.244.1.0      10.244.1.0      255.255.255.0   UG    0      0        0 flannel.1
10.244.2.0      10.244.2.0      255.255.255.0   UG    0      0        0 flannel.1

$ arp -na | grep 10.244
? (10.244.2.0) at ee:8a:1f:f7:96:c7 [ether] PERM on flannel.1
? (10.244.1.0) at 8e:79:a7:a7:bd:1c [ether] PERM on flannel.1

$ bridge fdb show | grep 172
8e:79:a7:a7:bd:1c dev flannel.1 dst 172.17.8.102 self permanent
ee:8a:1f:f7:96:c7 dev flannel.1 dst 172.17.8.103 self permanent
  1. 路由表中表示,如果今天封包要送給 10.244.2.0/24,則把 gateway 設定成 10.244.2.0,並且透過 flannel.1 這張網卡傳輸
  2. 由於封包中的目標 MACnext hop 的地址,所以此情況需要填入 10.244.2.0MAC 地址,該地址可以在 kubernetes node 上找到。
  3. 最後會被 flannel pod 透過 arp 的方式寫死在系統內,可以由上述的 arp -n 看到相關資料
  4. 有了上述資料後,我們已經可以把 Original Packet填寫完畢,接下來就剩下 outer pakcet 要填寫
  5. 最後透過 bridge forward database 去查看,對於 flannel.1來說,看到裡面封包的目標地址是 ee:8a:1f:f7:96:c7 的,請於 outer packet 轉發到 172.17.8.103

透過上述流程就可以組合出一個合法的 VXLAN 封包格式,並且送到不同節點去。

另外每台機器上面都會被創造一個 flannel.1 的介面,該介面其實就會作為每個節點的 VXLAN 處理程式,封包收到相關的封包後,會透過 vni 的方式與 mac 比對的規則找到對應的介面去進行處理,然後解封裝後再次轉發。

最後補上一個流程,這些 flannel.1 的介面都是由 flannel pod (flanneld) 這個應用程式創造的,同時當該應用程式從 kubernetes API server 學習到不同的節點資訊的時候,就會把上述看到的 route, arp, bridfge fdb 等資訊都寫一份到 kernel 內,藉此打通所有的傳送可能性。

Summary

最後就用一張圖來解釋上述的所有流程。

參考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